Wednesday, February 04, 2009

教育券

記得不久之前,在美國舉辦的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面,美國的學者呼籲美國政府改善工程師的教育,以免讓美國的工程能力慢慢衰退,其中他們建議要培養T型人材,也就是除了在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之外,也要延伸到數學、科學甚至美學的領域,構成一種深入專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人才。當然還有創造力,對於快速以商業力量獲利的美國企業,慢慢的把重心放在商業經營而缺少創新能量。

對照現在政府採取教育券的模式,美國工程界的作法有何不同呢?首先,我們要改善的是基本教育面向,而不是技術。如果你看看這次政府官員在講這個政策,其實很大多數都是採用『技術訓練、快速上工』的思維,當然這凸顯了一個台灣教育體制的問題~~缺少實做精神。但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些狀況確實不應該由『技術訓練』著手,對於學校教育中能夠加強的應該是實際的應用思考。

簡單來說,當我們在學校學習許多的電腦程式演算法的時候,老師常常講解理論,然後把重點放在每個演算法的效能評估上面(就是big-O函數~~ㄏㄏ),當然這應該要了解,只是問題在於除了這一個部份,現有這麼多學習的演算法,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老師從來不講解。當這些學生出了社會,赫然發現許許多多的任務要去解決,但~~~不知如何下手。

當然我們的工程師還有一個大問題也跟美國一樣,我們往往太過於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例如~~一個軟體工程師只對程式語言的議題感到興趣,其他的學識往往都一無興趣。但假設今天出現一個工作,希望工程師去完成一個應用程式,重點不在於軟體怎麼寫,而在於~~這個軟體怎麼運作,其中涉及的不是程式語言的範疇,而是~~~這個應該程式的know-how。

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學校剛畢業的學生,在學校的時候成績一把罩,但當面對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任務~~~往往傻眼不知如何下手,他們常常需要你告訴他們怎麼開始寫,其實很多東西學校都有教過,只是不知道為何當面對到的時候,一定要有人跟他們說『這裡應該可以用liXXXXXnked list解決』『scanline演算法可以處理這一段』...,我覺得如何把學生所學的東西實際貫通才是最為重要的。

台灣的科技產業歷經了大量代工的年代,因此很多優秀的畢業生,一畢業之後進到大公司往往就是開始做一些機械性重複的動作,這些優秀的學生在歷經多年這樣的職場訓練,往往也喪失了邏輯的處理能力。記得多年前有學者呼籲企業界讓員工開始創新,否則台灣的資訊產業將停留在代工、製程改善的死胡同。或許這才是目前台灣科技產業最大的問題,為何大量裁撤掉工程師,因為~~~這些工程師對公司來說只是螺絲釘,具有標準規格,之後在買就好,這樣子代工模式思維其實大量存在我們許多科技產業。

因此,如果要解決高學歷失業的問題,如何改變科技產業結構比讓畢業生重新受技能訓練重要,畢竟要讓市場上產生高學歷學生的需求比改變這些學生去符合現在產業來的長遠。其實現在高學歷失業的問題也凸顯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嗎?或是說需要這麼多科技相關領域的高知識份子?資訊產業對於台灣來說有一種磁吸作用,它往往讓其他較有未來的產業的社會資源被排擠,所以或許少一些資訊博士,多一些文化博士、音樂人才、農業專家.....會對這個社會產生比較正面的改變。

與其花許多的錢發放教育券,我倒是覺得認真思考我們的教育政策來的充實些。

2 comments:

lin.alston said...

您說「現有這麼多學習的演算法,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老師從來不講解。當這些學生出了社會,赫然發現許許多多的任務要去解決,但~~~不知如何下手。」。我覺得應該不會有這情形才對。如果舉說老師教富利葉轉換怎麼轉換,可是沒說這轉換可以用在哪,學生可能真的想破腦袋也不知要用在哪。但演算法這東西,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為何有學生會不知用在哪? sort, tree, ... 等,已經是很白的東西了,而且書上也都有例子。莫非學生太混。

Unknown said...

或許我常常遇到吧
不過或許我這個例子舉的不好,只是我常常會覺得很多軟體工程師都忙著寫UI,但甚少去思考軟體架構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因此很多東西沒寫過就一定要別人告訴他怎麼進行